9月12日至10月31日
上海黄浦区北京东路99号,益丰·外滩源商场2楼207
撕裂边缘,重构透视
By Liya Prilipko
看过付帅作品的人都会对此过目不忘。他长期致力于建立一种图像语言:这种语言不仅支持他的研究,并且揭露了人眼所见的真实与人复杂的知觉之间的关联,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或交融或分离的每一个节点。
付帅看似简明扼要的作品,却给有心的观察者带来了令人困惑的印象。清晰的线条,简洁的形式,异常丰富的视觉纹理,精湛的色彩处理,对物质世界的精确引用和对现实世界中腐蚀和破损过程不可思议地描绘;体量、光线、压痕或隆起的幻觉,错觉引发的幻觉,戏剧性的荧光点缀,以及最近添加到他的绘画词汇中,对“撕裂”敏锐逼真的呈现。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付帅完整而独特的绘画系统,在这之中包含着多层次的矛盾关系,即来自观念上的,也来自视觉上的。
付帅对生锈金属表面极其真实的描绘,和对视错觉造成的体积感的把握,让大脑本能的产生一种冲动,想伸手触摸表面或改变物体的位置来最大程度确保我们的眼睛与大脑所感知到的,即是我们正在看着的。这种效果的实现来自于付帅对其作品每一个细节精确的处理,使它们呈现明晰的效果。如果需要的话,他也并不排斥使用21世纪的先进技术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他的作品超越了现实主义,进入了一种类似于视错觉画(trompe-l'oeil,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的词汇,用来形容通过透视等手段造成的视觉陷阱)的领域,但仅仅是相似却不相同:因为对付帅来说,误导观众从来不是他的目标。恰恰相反,当观众识别出艺术家精心策划的视觉诡计时,付帅的概念才得以完全实现。他故意设计了一些场景,为滴水不漏的幻觉留出了侦破的线索。
付帅在创作的时候始终考虑着他的观众,以至于他的作品与其说是作为被观察的对象,不如说是引发观众的眼睛与大脑产生知觉回应的生发器。他的整个创作过程都基于这个最终目标。从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创造一种能赋予作品活力与难以想象的质感的纸张开始,到学习三维建模软件为他的作品打造最自然的光影效果,使用激光切割机模拟最接近真实和自发的撕裂效果,以及用3D打印机生产“铁钉”为平面的画作增添体积感。
作品的光影效果首先要在3D软件中建模,然后进行绘画,以此唤起三维物体的幻觉:无论是单个立方体,两个在空中盘旋的立方体,还是以立方体堆积而成的塔。正如之前的系列作品所证明的那样,这位艺术家即使不借助软件,他对透视的把握也是不容置疑的。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借助技术来辅助对于光线的精准描绘。正是由于这种准确性,让付帅用我们接下来将谈到的视觉线索揭开了幻觉的面纱。通过在艺术品和它所悬挂的墙壁之间制造距离,他创造出了一个场景,在其中作品本身在边界之外的平面投下了阴影。在一些作品中,艺术家更进一步,用荧光颜料覆盖背面,从而使残旧的生锈金属表面在墙上透出微光。这些突兀且引人注意的荧光是对无处不在的虚拟现实的隐喻, 它延伸到我们所处的空间,与我们可以触碰到的真实共存。
在“漏光”和“立方体研究--撕裂”系列中,付帅将这些视错觉放置在一起,编织成他的视觉谜宫。坚硬的被腐蚀的金属片和立方体像薄纸一样被撕开。在一些作品中,金属像是以最不可能的方式从表面剥落。付帅再次利用数字控制技术(本例中为激光切割机)对撕破的纸张边缘进行精确呈现,植入了一种视觉线索,揭示出另一种精确制作的视觉不一致性。
通过建立现实和概念上的矛盾关系,付帅的作品呈现出二维与三维世界、绘画与雕塑之间无法被定义的领域,称之为2 ½ D。
不论是从画面的立体感、质感、艺术家手法或作品本身,付帅的创作都不完全是平面的。由于摆放的位置与墙面有一定距离,这让大多作品的平面延申了边界,阴影就随之产生在周围的空间上。 作为挑战绘画平面的一种手段,付帅在作品内融入3D打印的元素,让它看起来就像钉子穿过画面的表面。
2 ½ D在付帅的作品中反映出现实世界和创造世界之间的平衡点。如果你看到付帅的作品散落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附近,很可能会直接走过,并以为那就是工业碎片,因为它们与那样的场景契合自然。精心设计的错觉和赤裸裸的线索会被忽视和不被欣赏。这个假想的场景完美地解释了现代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本质。
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视觉,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变得非常有辨别力。快速的一瞥使我们能够捕捉到生存所必需的信息,并高效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是,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斥着模仿其他食物的质感、味道和外观的东西呢?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付帅的影子,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想象出空间和材料,用衣服和化妆品伪装我们的身体和面孔,生产出味道和外观像别的东西的食物,利用技术来改变几乎任何东西,向世界投射强化版的现实,把真实和原本丢在一旁。
付帅令人惊叹的表现手法犹如魔术师一般,创造着非凡的效果。作品呈现的错觉效果以及认知颠覆引人沉思。艺术家质疑了绘画世界和我们所处世界的边界,通过识别作品中的复杂关系,他让我们变得更敏锐,并意识到我们所处世界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是无法被迅速掌握的,需要耐心抽丝剥茧。
18.08.2021
撕裂边缘,重构透视
By Liya Prilipko
看过付帅作品的人都会对此过目不忘。他长期致力于建立一种图像语言:这种语言不仅支持他的研究,并且揭露了人眼所见的真实与人复杂的知觉之间的关联,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或交融或分离的每一个节点。
付帅看似简明扼要的作品,却给有心的观察者带来了令人困惑的印象。清晰的线条,简洁的形式,异常丰富的视觉纹理,精湛的色彩处理,对物质世界的精确引用和对现实世界中腐蚀和破损过程不可思议地描绘;体量、光线、压痕或隆起的幻觉,错觉引发的幻觉,戏剧性的荧光点缀,以及最近添加到他的绘画词汇中,对“撕裂”敏锐逼真的呈现。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付帅完整而独特的绘画系统,在这之中包含着多层次的矛盾关系,即来自观念上的,也来自视觉上的。
付帅对生锈金属表面极其真实的描绘,和对视错觉造成的体积感的把握,让大脑本能的产生一种冲动,想伸手触摸表面或改变物体的位置来最大程度确保我们的眼睛与大脑所感知到的,即是我们正在看着的。这种效果的实现来自于付帅对其作品每一个细节精确的处理,使它们呈现明晰的效果。如果需要的话,他也并不排斥使用21世纪的先进技术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他的作品超越了现实主义,进入了一种类似于视错觉画(trompe-l'oeil,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的词汇,用来形容通过透视等手段造成的视觉陷阱)的领域,但仅仅是相似却不相同:因为对付帅来说,误导观众从来不是他的目标。恰恰相反,当观众识别出艺术家精心策划的视觉诡计时,付帅的概念才得以完全实现。他故意设计了一些场景,为滴水不漏的幻觉留出了侦破的线索。
付帅在创作的时候始终考虑着他的观众,以至于他的作品与其说是作为被观察的对象,不如说是引发观众的眼睛与大脑产生知觉回应的生发器。他的整个创作过程都基于这个最终目标。从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创造一种能赋予作品活力与难以想象的质感的纸张开始,到学习三维建模软件为他的作品打造最自然的光影效果,使用激光切割机模拟最接近真实和自发的撕裂效果,以及用3D打印机生产“铁钉”为平面的画作增添体积感。
作品的光影效果首先要在3D软件中建模,然后进行绘画,以此唤起三维物体的幻觉:无论是单个立方体,两个在空中盘旋的立方体,还是以立方体堆积而成的塔。正如之前的系列作品所证明的那样,这位艺术家即使不借助软件,他对透视的把握也是不容置疑的。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借助技术来辅助对于光线的精准描绘。正是由于这种准确性,让付帅用我们接下来将谈到的视觉线索揭开了幻觉的面纱。通过在艺术品和它所悬挂的墙壁之间制造距离,他创造出了一个场景,在其中作品本身在边界之外的平面投下了阴影。在一些作品中,艺术家更进一步,用荧光颜料覆盖背面,从而使残旧的生锈金属表面在墙上透出微光。这些突兀且引人注意的荧光是对无处不在的虚拟现实的隐喻, 它延伸到我们所处的空间,与我们可以触碰到的真实共存。
在“漏光”和“立方体研究--撕裂”系列中,付帅将这些视错觉放置在一起,编织成他的视觉谜宫。坚硬的被腐蚀的金属片和立方体像薄纸一样被撕开。在一些作品中,金属像是以最不可能的方式从表面剥落。付帅再次利用数字控制技术(本例中为激光切割机)对撕破的纸张边缘进行精确呈现,植入了一种视觉线索,揭示出另一种精确制作的视觉不一致性。
通过建立现实和概念上的矛盾关系,付帅的作品呈现出二维与三维世界、绘画与雕塑之间无法被定义的领域,称之为2 ½ D。
不论是从画面的立体感、质感、艺术家手法或作品本身,付帅的创作都不完全是平面的。由于摆放的位置与墙面有一定距离,这让大多作品的平面延申了边界,阴影就随之产生在周围的空间上。 作为挑战绘画平面的一种手段,付帅在作品内融入3D打印的元素,让它看起来就像钉子穿过画面的表面。
2 ½ D在付帅的作品中反映出现实世界和创造世界之间的平衡点。如果你看到付帅的作品散落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附近,很可能会直接走过,并以为那就是工业碎片,因为它们与那样的场景契合自然。精心设计的错觉和赤裸裸的线索会被忽视和不被欣赏。这个假想的场景完美地解释了现代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本质。
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视觉,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变得非常有辨别力。快速的一瞥使我们能够捕捉到生存所必需的信息,并高效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是,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斥着模仿其他食物的质感、味道和外观的东西呢?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付帅的影子,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想象出空间和材料,用衣服和化妆品伪装我们的身体和面孔,生产出味道和外观像别的东西的食物,利用技术来改变几乎任何东西,向世界投射强化版的现实,把真实和原本丢在一旁。
付帅令人惊叹的表现手法犹如魔术师一般,创造着非凡的效果。作品呈现的错觉效果以及认知颠覆引人沉思。艺术家质疑了绘画世界和我们所处世界的边界,通过识别作品中的复杂关系,他让我们变得更敏锐,并意识到我们所处世界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是无法被迅速掌握的,需要耐心抽丝剥茧。
18.0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