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0-2023,02.12
艺术+ 上海画廊,北京东路99号,L207
“见所不见的吸引”唐征维个展
作者:张林淼
栾志超|译
展期:11月20日2022年至2月12日2023年
2022年11月,上海Art+画廊将呈现艺术家唐征维的第二次个展:有知无见的吸引(seeing the unseen)。四年前,唐征维在上海的首次个展“游刃国”(Cut it out),主要展出了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毕业作品系列“碳折叠”,作品精湛的工艺和背后的主题令人印象深刻,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表现形式很难让人直接用“剪纸”来概括他的艺术,唐征维用他的创作不断探索有关纸艺术的可能性,而通过对“碳排放”这一全球性问题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发现了隐藏其后的一个庞杂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结构,是艺术家对于当代世界的独特洞察。纸本身和环保、碳排放密不可分,它可降解,仍是当下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环保材料,而纸和剪纸本身的文化属性与当代话题的结合,都增加了对唐征维作品的多重解读可能。
本次展览有知无见的吸引(seeing the unseen)中所选取的作品基本都是艺术家在疫情期间的创作,在第一次个展中关于“碳金融”和其中隐含的权力架构的观察,以及对需要身体力行的创作方式的进一步探索,从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层次上将艺术家引入了更加纯粹地关于“力”本身的思考:这里的力源于物理世界中的四大基本力,进而使得他思考人类社会中是否也存在着可比对的系统。物理世界中,力只能被感知、测量,但通常不能被看到,在社会场中的各种关系,如人际关系、社会系统、城市发展中也具有相类似的属性。联想到生活中有关力的体验,唐征维试图揭示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下被隐藏的视觉模型。诚如我们看不见磁力线,但是通过某种介质(如铁粉),我们能看到其被显示的路径。对于唐征维来说,要物化和视觉化人人有感却无见的力,莫过于通过某种方式将它塑造出来,剪纸的过程在此处获得了媒介与表达的契合点。唐征维一直将剪纸视为一种“绘画雕塑“,不同于绘画,它似乎可以从平面中解放平面,继而获得某种超平面的低雕塑属性。它同时是一项力气活,每一次下刀时,手、刀和纸面发生力的对抗,其中包含的关乎力与形的微妙关系,亦促发唐征维从另一个维度思考有关力的问题。
本次展览中的作品被分为三个系列:它们分别是进化系列、城市系列以及子夜系列,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中的“力”、城市发展中的“力”以及更加偏向意识层面的个体对“力”的感知。与第一次个展相比,本次展览中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悉数加入了色彩这一元素。这源于每件作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背景属性,并且每一件作品都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场域里:比如《小岛的历史在漩涡中》发生在幽紫混沌的空间中,《深空》发生在深邃的宇宙星空之中,《和脉一样的节奏》发生在充满诱惑的金融世界中,《目光》发生在超脱的高云之上等,色彩的加入成为艺术家塑造这些空间的一次尝试。另外,艺术家似乎有意打破了传统剪纸对称的造型特点,如《在弯曲的时空中》、《吸引、撕裂的身体》等作品中不对称的形式在视觉上打破平衡,充满了动势,更直观地邀请观众感受有关“力”的主题,亦是艺术家对自身艺术语言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等物理概念带来的“反直觉”而引发的科学热,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试图理解这些复杂的物理概念。诚然,艺术家和科学家有着不同的使命,但也许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我们所熟知的杰出科学家中,不乏具有极高艺术修养的人,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等“艺术化”的科学家比比皆是,而集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生物学家、发明家等于一身的达·芬奇,是我们所熟知的“科学化”的艺术家的杰出代表。或许科学和艺术之间或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是人类认识世界与表达世界的不同道路,它们相互影响、渗透,交相辉映。
唐征维在创作期间亦阅读了大量与力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对于他来说,力之所以有趣,在于它是如此司空见惯,几乎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与此同时,或者说恰恰是因为如此,力又成为解释世界甚至宇宙万物的一把钥匙。在科学世界,着手解释宇宙的物理理论不断翻新,为肉眼不可见的世界描述了基本原则,成为理解物质世界之外的很多复杂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唐征维则用他独特的思想和体验,以及特殊的艺术语言关照人类社会场,邀请你我一同思考,或许能有更多鲜活的想法出现。
“见所不见的吸引”唐征维个展
作者:张林淼
栾志超|译
展期:11月20日2022年至2月12日2023年
2022年11月,上海Art+画廊将呈现艺术家唐征维的第二次个展:有知无见的吸引(seeing the unseen)。四年前,唐征维在上海的首次个展“游刃国”(Cut it out),主要展出了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毕业作品系列“碳折叠”,作品精湛的工艺和背后的主题令人印象深刻,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表现形式很难让人直接用“剪纸”来概括他的艺术,唐征维用他的创作不断探索有关纸艺术的可能性,而通过对“碳排放”这一全球性问题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发现了隐藏其后的一个庞杂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结构,是艺术家对于当代世界的独特洞察。纸本身和环保、碳排放密不可分,它可降解,仍是当下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环保材料,而纸和剪纸本身的文化属性与当代话题的结合,都增加了对唐征维作品的多重解读可能。
本次展览有知无见的吸引(seeing the unseen)中所选取的作品基本都是艺术家在疫情期间的创作,在第一次个展中关于“碳金融”和其中隐含的权力架构的观察,以及对需要身体力行的创作方式的进一步探索,从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层次上将艺术家引入了更加纯粹地关于“力”本身的思考:这里的力源于物理世界中的四大基本力,进而使得他思考人类社会中是否也存在着可比对的系统。物理世界中,力只能被感知、测量,但通常不能被看到,在社会场中的各种关系,如人际关系、社会系统、城市发展中也具有相类似的属性。联想到生活中有关力的体验,唐征维试图揭示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下被隐藏的视觉模型。诚如我们看不见磁力线,但是通过某种介质(如铁粉),我们能看到其被显示的路径。对于唐征维来说,要物化和视觉化人人有感却无见的力,莫过于通过某种方式将它塑造出来,剪纸的过程在此处获得了媒介与表达的契合点。唐征维一直将剪纸视为一种“绘画雕塑“,不同于绘画,它似乎可以从平面中解放平面,继而获得某种超平面的低雕塑属性。它同时是一项力气活,每一次下刀时,手、刀和纸面发生力的对抗,其中包含的关乎力与形的微妙关系,亦促发唐征维从另一个维度思考有关力的问题。
本次展览中的作品被分为三个系列:它们分别是进化系列、城市系列以及子夜系列,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中的“力”、城市发展中的“力”以及更加偏向意识层面的个体对“力”的感知。与第一次个展相比,本次展览中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悉数加入了色彩这一元素。这源于每件作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背景属性,并且每一件作品都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场域里:比如《小岛的历史在漩涡中》发生在幽紫混沌的空间中,《深空》发生在深邃的宇宙星空之中,《和脉一样的节奏》发生在充满诱惑的金融世界中,《目光》发生在超脱的高云之上等,色彩的加入成为艺术家塑造这些空间的一次尝试。另外,艺术家似乎有意打破了传统剪纸对称的造型特点,如《在弯曲的时空中》、《吸引、撕裂的身体》等作品中不对称的形式在视觉上打破平衡,充满了动势,更直观地邀请观众感受有关“力”的主题,亦是艺术家对自身艺术语言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等物理概念带来的“反直觉”而引发的科学热,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试图理解这些复杂的物理概念。诚然,艺术家和科学家有着不同的使命,但也许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我们所熟知的杰出科学家中,不乏具有极高艺术修养的人,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等“艺术化”的科学家比比皆是,而集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生物学家、发明家等于一身的达·芬奇,是我们所熟知的“科学化”的艺术家的杰出代表。或许科学和艺术之间或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是人类认识世界与表达世界的不同道路,它们相互影响、渗透,交相辉映。
唐征维在创作期间亦阅读了大量与力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对于他来说,力之所以有趣,在于它是如此司空见惯,几乎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与此同时,或者说恰恰是因为如此,力又成为解释世界甚至宇宙万物的一把钥匙。在科学世界,着手解释宇宙的物理理论不断翻新,为肉眼不可见的世界描述了基本原则,成为理解物质世界之外的很多复杂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唐征维则用他独特的思想和体验,以及特殊的艺术语言关照人类社会场,邀请你我一同思考,或许能有更多鲜活的想法出现。